经济形势分析系列(三)
上个世纪80年代电子政务起步发展至今,与互联网Web1.0、Web2.0技术发展相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经历了信息发布、单向服务、双向互动、全方位网上事务处理等发展阶段,电子政务在推进政务公开、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入分析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形势,有利于指导和推进电子政务的纵深发展。
一、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趋势
1.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基础和发展现状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至今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阶段、90年代的重点推进阶段和2000年后的加速发展阶段。我国主要地区电子政务建设正从覆盖政府业务阶段向与政府业务融合、全面支撑服务型政府建设阶段过渡。从电子政务应用而言,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和各级政府网站建立并提供对外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推进了政务公开和政府与公众的广泛互动。政务信息系统建设覆盖各领域各部门,为政务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提供了重要支撑。电子政务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公安部等四部委联合出台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国家保密局出台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围绕信息系统建设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正在逐步健全和完善。
2.电子政务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离互联治理的阶段目标尚存在一定差距。
(1)电子政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电子政务建设在县级以下相对薄弱;同时,电子政务发展存在普遍的区域不平衡问题,发达省区与欠发达省区的水平差距较大。此外在战略层面的规划基础上需要更加注重在核心数据、重点业务层面上的规划。
(2)电子政务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3)电子政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和标准化是电子政府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基础。我国电子政务的标准化程度仍然不够,标准指标设计上相对宽泛,尚需各部门针对电子政务实际进一步细化,从而进一步提升其操作性。此外,电子政务安全认证体系尚需逐步健全。
(4)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依然存在。 “重建设、轻维护”、“重技术、轻管理”等现象,反映了电子政务运维工作重视程度依然不够。与电子政务发展成熟的国家比较而言运维的重视和投入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5)电子政务的效能评估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我国对电子政务的效能评估、监督考核体系的建设刚刚起步,构建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的电子政务体系必须要有有效的评估和监督体系作为支撑。
基于此,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标准规范体系及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多渠道促进电子政务的均衡发展等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电子政务发展的重点环节。
二、 对电子政务发展的思考
电子政务在促进政府服务创新的同时,需紧密结合新技术新方法,加强电子政务自身创新,助推新技术应用和发展。然而,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也要尽力避免对新技术的盲从,应当以科学发展的态度,确定新技术应用的着力点。
1、 进一步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的互动功能,使其成为转变政府职能的有力抓手
互联网已成为了解民意、倾听民声、体现民情的重要载体,网络问政是提升政府民主建设的重要渠道,也是检验政府行政能力的监督利器。政府门户网站的定位不仅包括政务宣传、信息公开,更要强化政府门户网站的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使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对外宣传的窗口、为民服务的窗口。同时,相关网络监管部门也要对网络文化、网络民情民意予以正确引导。
2、 物联网将进一步推动电子政务应用向人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物联网是社会各界广泛讨论的问题,物联网在面向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政府部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有效提升政府工作和服务的效能。从对物联网的应用分析来看,物联网与传统传感网接近,而业界对于物联网内涵和边界的界定仍然众说纷纭,且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开放、共享的电子政务物联网架构体系还未形成。
3、 云计算模式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还需从需求出发、切合实际审慎对待
电子政务中应用云计算模式需要重点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从电子政务自身的计算需求出发,云计算的特色是其超强的计算能力,涉及海量数据计算的领域能体现出其技术优势,而一般性电子政务应用采用云计算则须充分衡量成本和收益的关系问题。二是要充分考虑到云计算的风险,政府对商业外包计算服务的信任程度、电子政务应用数据的安全隐私问题等都需优先考虑,尤其云计算模式与正在实施的等级保护、分级保护等相关技术标准和要求的匹配性和兼容性还须商榷。
电子政务发展不仅要顺应技术发展进行技术创新,同时需要从政府自身的管理体制上予以创新。
发布者:报表报送 点击数:1288 发布时间:2013-01-22 00:00:00 更新时间:2013-01-22 00:00:00